電話介紹情況—確定心理咨詢方式—付費預約具體心理咨詢時間—按約定時間進行心理咨詢� 也可以面對面初次心理咨詢可享受簡易心理咨詢程序。專�100�/次,資深心理咨詢�50�/�.時間不超�20分鐘。簡要說明初步診斷、治療方案、建立檔案、心理咨詢說� 心理咨詢結束預約下次心理咨詢時間—認真完成心理輔導作業,及時進行反饋�
服務時間:AM9:30�11:30;PM14:00�17:30
預約電話 0351-6113738 13038081294 預約微信:yc13038081294 預約QQ: 692181294 867871482 843758122 預約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長風街西口千峰南路口麗景苑5號樓5單元1902
如有報考心理咨詢師或婚姻家庭咨詢師的請撥打電話�0351-6113738�
心理咨詢注意事項
扁鵲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名醫。他曾經提出過所謂“六不治”的行醫原則,即“驕恣不論于理,
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扁鵲之所以提出這“六不治”的原則,是因為他認為這六種人或由于自身病重或由于對待醫生和自身健康的態度有問題,即使是遇到神仙也難以醫好,因而也就不必白白浪費醫生的時間和精力作無謂的勞作了。中國傳統的中醫理論是十分重視人的心理因素的。所以,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和治療工作者,當我讀到這一代名醫的“六不治”原則后,我馬上就聯想到在我們的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中,也有一些情況是我們無法接待或收不到實效的�
借此特向讀者一一道來,以免求詢求治者白白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
無自知力者,一不治也 由于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對心理咨詢知識普及不夠,廣大群眾對自身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重視程度有限,所以對精神疾患的患者往往頗有歧視,一旦親朋好友中有人有嚴重精神障礙的征兆,常常諱疾忌醫,不愿帶他前往精神病醫院或醫院的精神科就診,害怕被別人知曉有失體面。現在有了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機構,有的精神病患者的親朋好友在發現患者的不良可疑征兆時,就會先到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因為他們覺得心理咨詢中心要比精神衛生中心或精神科好聽得多,如果真的有問題再及時轉精神病醫院不遲;如果并沒有嚴重到精神病的地步,那就可以避免跨入精神病院的大門了。其實,有這樣的想法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挺實在可行。不過,有的患者親朋在患者經過咨詢,被認定是嚴重的精神障礙,被建議轉精神科進行臨床治療時,為了臉面而再三懇求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治療,不愿到精神科就診,就十分不應該了。要知道現代精神衛生領域的工作已經有了各種分工,不同情況的個體應當找適合自己狀況的對象求助。對于有責任心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來說,如果發現患者已經有了無自知力(即對自己的異常精神和行為狀態缺乏認知,別人覺得他非常怪異而他自己卻無知或否認)、妄想(無端地想入非非,常見的有“鐘情妄想”、“被害妄想”等)、幻覺(包括幻聽、幻視等,即感覺到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等嚴重精神障礙的癥狀,就必須及時轉介給更有臨床經驗的精神科醫生處理。患者的親友也應理解和配合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及時將患者轉到更適合的醫生那里接受更好的治療。千萬不可諱疾忌醫,因為自己的顧慮延誤了治療良機。要知道對于嚴重的精神障礙早一點治療就多一分治療的效果�
不自愿者,二不治也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與一般的治療不同,它有一個前提,即要求來求詢或求治的當事人是出于自愿。被逼來的人往往難有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以詢談為重要手段,如果當事人不是出于自愿,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又如何能與當事人良好溝通,了解到實際情況呢?如果真實情況無法掌握,又如何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對策,解開心鎖呢?筆者曾經接待過一位被家長逼來咨詢的初中一年級男孩。到了心理咨詢室門口,那男孩一下子掙脫母親的手逃之夭夭。后來好容易“捉”到他,把他請進了咨詢室,不料那倔強的男孩在長達40分鐘的時間里就是堅持一句話也不說,讓咨詢師徒費口舌。還有些家長一廂情愿,希望通過心理咨詢能讓孩子達到如何如何的目標,全然不顧孩子的想法。要知道心理咨詢師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采取主動的工作方式。從某種角度而言,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一種被動的工作方式,它們的先決條件便是當事人的自愿,即當事人能覺察自己存在心理問題并愿意利用心理咨詢或治療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或改善心理狀況。只有當事人自愿,雙方才能通過詢談有效溝通,當事人才能配合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最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指手畫腳者,三不治也 醫生在看病時最討厭的病人之一,便是自說自話,對醫生的診斷或治療措施指手畫腳的人。他們自以為是,或否定醫生的診斷或處方,或要求醫生按他們自己的見解開處方,讓醫生哭笑不得:如果你有這番本事,自己便可醫自己,何必來看病呢?有時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也會遇到這樣麻煩的當事人。有的人看過許多心理學的書,自以為對心理學或心理治療方法懂得很多,他們對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的分析和見解不屑一顧,還反過來或找機會考究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的相關知識,或要求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師如何如何,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到底是誰在給誰咨詢治療。特別是一些領孩子來求助的家長最會扮演指手畫腳的角色。我曾遇到過一位為兒子不肯學習而來求詢的家長,他在向我說明孩子和家庭的情況后,一手策劃了一個哄騙孩子讀書的計劃,希望我和他一起完成這樣一個“騙局”。看著這個錯誤利用心理咨詢的家長,聽著他那肯定無效、自作聰明的計劃,我只得婉言謝絕了他。我告訴他,你已經有了太多的失敗,要說心理咨詢首先要咨詢的恰恰是你自己,你應該好好靜心反省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了。
重財輕身者,四不治也 中國的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起步不同于國外。由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專業服務,所以在美國等國家其收費是相當高的。據說弗洛伊德就曾公開宣稱,心理治療是富人才承擔得起的一項服務。但是,在我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是從公益服務開始發展起來的,加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國人對自己精神衛生狀況的重視不夠,對心理保健的需求不足,所以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收費一直相當低廉。這一點甚至已經危及到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了。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衛生知識的豐富、心理保健意識的覺醒和工作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利用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進行自助。尤其是那些年紀輕、思想新、收入高的白領階層,愿意利用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消除精神困擾、緩解心理壓力和幫助自身發展。但是也有不少人對于這一服務不甚了解,認為只是動動嘴皮子賺錢,不愿意在這上面花錀他們情愿讓心理問題拖而不決或者僅僅靠一些精神類藥物治標不治本。所以,如果這些人重財輕身,不治也罷。
三心二意者,五不治也 有一些求助者由于對心理問題的咨詢或治療過程缺乏認識、信心和耐心,三心二意,朝三暮四。他們或擅作主張,不按照約定行事,讓咨詢治療時布置的心理作業成為一張廢紙,對醫生開出的精神藥物的處方自作主張,或換藥或變劑量,甚至頻頻更換心理咨詢師。要知道不同的醫生有自己擅長的處方經驗、用藥組合,如果隨意變換藥品、劑量或療程,對醫生正確判斷自己的診斷和療效都很不利。醫生無法確切知道病人的癥狀沒能好轉是因為自己的診斷失誤、用藥不當還是病人未能按醫囑。最終延誤了治療,倒霉的還是病人自己。此外,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有不同的流派和方法。一般而言,只要咨詢師心理咨詢師技術專業,經驗豐富,問題診斷得當,堅持一種咨詢或治療方法往往就會有效果,不同的方206法很可能殊途同歸。但如果頻繁更換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師或同時在多個咨詢師、心理咨詢師處求助,不同的方法有時會有所沖突,讓人無所適從,影響效果。所以,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會拒絕為那些同時在幾處咨詢或治療的求助者服務�
急功近利者,六不治也 在心理治療時,心理咨詢師了解當事人的真實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并最后加以實施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有時,還需要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當事人的情況,調整治療方案。有的求助者不了解這一點,一味貪快。比如人格問題咨詢或行為習慣矯正,由于人的性格和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無法想像一個人在長達20年的時間中形成的性格習慣能在一兩次咨詢中煙消云散。在美國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被當成一種消費行為,有專門的消費雜志對這一服務的效果加以研究,以指導人們的消費行為。研究表明,心理咨詢或治療是有真實效果的,它同單純的藥物治療相比,效果更徹底持久,但它所需的時間往往比較多。一般連續咨詢治207療16至25次(每次60分鐘左右),其效果最能顯示出來。如果缺乏耐心,就會半途而廢,導致前功盡棄。反過來有的人還會抱怨咨詢治療缺乏效果,實際上是自己操之過急了。因此,心理治療時心理咨詢師會向求治者說明所需的大致時間,如果當事人缺乏耐心、急功近利就只能放棄治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試想,如果20年養成的惡習花兩個月甚至兩年時間能有所改善,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奇跡呢?更何況在我國“無事不登三寶殿”,來咨詢治療的往往都是久拖不治的疑難雜癥呢!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在我國都是比較年輕的服務行當。如果你希望利用這些自助手段為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務,事先對它們的工作特點和方式有所了解,一定是于事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