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還是會看利益的,比如好幾個孩子肯定最喜歡當官的、有錢的,會不會這樣?不一定,喜歡什么的都有。當官的有的來訪者說:我那么有錢,給我媽花那么多錢,每天照顧她,但是我家媽媽就喜歡小的,小的沒工作,在家好吃懶做的。這個東西沒辦法,說明喜歡是沒有道理的�
喜歡什么還有道理,喜歡哪個就是哪個躺贏。還有很多孩子說:我付出家里付出最多,媽媽還不喜歡我,這個沒道理。允許父母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客觀上它是存在的,掰這個誰也掰不了,別說掰了,他自己掰自己也掰不了�
意識到了,對孩子多對孩子好點也沒用,結果還是一樣,就讓客觀東西存在就好,存在它就是合理的。我家就是意識到對我不好了,他們就補償我,也就那么意思意思。因為我們家是重男輕女類型的,雖然就我一個女孩,說實話再多的補償它是物質上的刻意的補償,和你要的心態上的關注,笑臉相迎,言不由衷的很多重視是差得很遠�
兒時還不覺得后來分了家,各自有了家庭以后,太明顯了,就讓這個不喜歡(存在)。允許父母有偏愛,這是尊重父母的一個表現。不能因為自私的利益來扭曲一個客觀事實,就是扭曲父母的權利。父母有權喜歡這個和不喜歡那個,他們也說不清為什么喜歡,喜歡真是說不清的,沒辦法�
做兒女的只能遵從一個客觀事實,尊重父母的意愿,他有權偏愛。誰沒權偏愛?告訴我,想剝奪母親的偏愛就太恐怖了。所以為了自私的利益想扭曲父母的偏愛。站到那個制高的點告訴父母,你應該一碗水端平。這就是用道德的方式剝奪父母的權利,而且剝奪過來給誰還不是給自己�
說得很好,我們也有權利喜歡一個人和不喜歡一個人,不受別人的威脅和影響,其實我們就是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