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homosexuality)是性心理障礙的一種形式,因為性的生物學本質是繁衍后代,這就決定了正常的性活動的對象應該是指向異型的。同性戀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同性戀不是中國特色。將同性戀問題醫學化、進行疾病單元診斷的首先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中國歷史文獻中描述同性戀現象時并沒有把它當作是“病態”。同性戀是精神疾病的觀點在國外歷史上曾統治�100多年的時間,但近幾十年來,經過對同性戀進行大量科學研究,這一觀點已被否定,故DSM-Ⅲ和ICD-10已將同性戀從疾病分類中刪除。《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不再籠統地把同性戀認定為“精神障礙”(或稱“心理變態”“性變態”),似在個體對自身性取向的認同或應不良時才認定為精神障礙�
近年來,對于同性戀是否屬于精神障礙這一問題有著激烈的爭論�1974�4月,美國精神病學會認為,同性戀者的性興趣主要指向同性,他們既不為此而苦惱,也不希望改變這樣的性定向。同性戀本身并不是精神障礙,不應歸于疾病的診斷范圍,而屬于“性定向障礙”。到�1980年,《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DSM-Ⅲ)已不再包含同性戀這一診斷術語�
至今,還沒有一個理想的同性戀的定義。有人簡單地將其定義為:與同性發生性關系的任何行為。但單從這個定義不能判斷出引起這種行為的動機。有些同性戀僅是暫時得不到異性,而另一些則是為了擺脫孤獨無聊或出于好奇心。同性戀行為也可發生于許多青少年,他們將這種行為作為發泄強烈的性欲的一種方式�
Thompson認為,同性戀不是一個臨床疾病的名稱。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同性戀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的同性戀對異性存在恐懼心理,害怕承擔成人的責任。同性戀是企圖從現實中逃脫的一種表現�
Lado認為男同性戀可見于以�5種情況�
1.得不到女性�
2.偶發性同性戀:呈一過性和散在性發生,多見于青少年�
3.青春型精神分裂癥行為紊亂的表現之一�
4.同性戀行為是針對性的好奇的結果,他們希望改變一下性的體驗�
5.代償性同性戀:害怕異性,又無力抗爭,是一種適應性反應�
其實,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劃分并不都是絕對的。在絕對的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存在著一個廣闊的區域。分布在這一區域的人們或多或少地同時具有同性和異性性欲。Kinsey及其同事根據心理反應和性欲行為,將這條連續的性欲譜分�7個類型�
0型:絕對異性戀� 50性偏離的心理治療 379
1型:異性戀為主,偶爾有同性戀行為�
2型:異性戀為主,常有同性戀行為�
3型:異性戀和同性戀行為均等�
4型:同性戀為主,常有異性戀行為�
5型:同性戀為主,偶有異性戀行為�
6型:絕對同性戀�
有人� 12型同性戀為“機遇性同性戀”(facultative homosexual);�4型為“雙性戀”(b- (sexual);5�6型為“專一型同性戀”(obligatory homosexual)�
同性戀者對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人有強烈的性興趣。這種情感是自發的。有些人對同性具有深厚的情感,但從未出現同性戀行為,即所謂的“精神性同性戀”。這可能是由于強烈的社會性恐懼和道德規范的約束之故�
(一)流行病�
同性戀活動可見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由于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對同性戀的態度存在很大差異。福特(Ford)和比赤(Beach)研究了世界�76個民族,發現:認為同性戀活動是正常的并被社會所接受的和禁止同性戀行為的民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北非的一些地區,男性同性戀活動比較普遍,但這種同性戀對異性的關系沒有妨害。在美國的摩哈比族印地安人中還發現了女性絕對同性戀。即使在那些嚴格禁止同性戀行為的國家和民族,也有些人在秘密地進行同性戀活動�
由于不同的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截然不同,造成對同性戀的流行病學研究極為困難。首先,由于語言障礙、社會禁忌以及對研究者不信任等因素,使跨文化研究不能獲得較準確的統計數字。其次,不同的研究者對同性戀有不同的定義,如有的學者把同性青少年在一起玩耍也看成是同性戀,而另一些學者所述的同性戀是同性之間發生性行為者�
金賽通過�5000多人的交談對美國男性白種人進行了研究。結果發�37%的男性至少有一次明顯的同性戀行為,并達到性高潮。這里面有青少年,也有老年人。金賽的調查結果包括青少年偶爾發生的一過性的同性戀行為。另有人發現,美國男性白人有10%于16�55歲有過至�3年的專一性同性戀史,�13%可能是潛隱性同性戀。他們盡管沒有同性戀行為,卻對其他男性有色情反應�
金賽對美國婦女的對照研究發現,未婚女性同性戀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已婚婦女,但低于男性。在20�35歲,有過專一性同性戀史的占未婚婦女的2%~6%,但僅占已婚婦女的1%以下。有人報道,�28%的婦女在一生中或多或少地出現過同性戀行為或同性性興奮,其中13%達到性高潮�
金賽的報道代表了至今最為廣泛的流調資料。許多歐洲人也做了調查,其中大部分的結果與金賽的發現相一致。Romer研究�60例荷蘭大學生,結果:�2%為專一性同性戀�4%為雙性戀。Hirschfeld調查�3665名德國男性,2.3%為專一性同性戀�3.4%為雙性戀。Friedeberg研究了近 500名西德男性,發現 23%于青春期后有過同性戀行為。Giese研究了德國北部的3885名男大學生和831名女大學生,發現19%的男生以及4%女生曾有過明顯的同性戀行為,但他們的這些行為大部分發生于12�18歲。而在調查的前1年內,僅�3%的男生�1%的女生有過同性戀行為。Schofreld調查了英�1873名未婚青年,發現�15�19歲這一年齡組男女同性戀的發生率幾乎相等�
(二)發病原�
同性戀發生的原因至今還沒有肯定的學說。一般認為導致發生的原因如下�
1.遺傳因素 有人發現同性戀者在同卵雙生子中遠比異卵雙生子中多見�
2.童年的特殊教育經� 童年時所處的環境和對人物的接觸,使兒童發生了角色混亂�
3.教育方式不良 例如有的家長出于某種目的,讓孩子經常穿異性的服裝,裝扮成異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嚴格限制孩子與異性交往,抑制了異性愛的發育,甚至對與異型交往產生了恐懼心理。同性戀者在童年期受到這些教育后,便會表現出一些同性戀的跡象,但這種種跡象是模糊的、不自覺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發生變化的時候,情況便迅速惡化,開始對同性產生好感,而對異性毫無興趣,甚至厭惡,進而發展成同性戀�
4.精神病理學因� 盡管已有大量的文章和書籍描述了同性戀的人格,但沒有任何理由表明同性戀的精神動力學結構比異性戀者特殊。在同性戀者中同樣可見各種精神疾病。雖然神經癥性人格障礙較異性戀者多見,但這種情況不一定都是同性戀本身所造成的。社會上一般認為同性戀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同性戀者受到歧視、嘲笑和排斥。在這種背景下長期生活很容易出現焦慮和不安定感這些類似神經癥的癥狀。如同異性戀者一樣,同性戀者中的人格分布也是相當寬的。無論是怯懦、被動、裹足不前的被動型人格,還是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和事業心的主動攻擊型人格;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戲劇性的癔癥人格還是刻板的強迫型性格;真正的無神論者還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反復擾亂社會治安的反社會型病態人格還是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遵紀守法的良民百姓都可見到�
總之,同性戀可能不是某一單一因素導致的,而是由以上多方面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關男性同性戀基本的精神動力學模式有很多描述。主要有如下一些觀點�
�1)由于女性沒有陰莖,對男性表示羨慕和嫉妒,而男性害怕失去自己的陰莖,無意識地出現閹割焦慮。久而久之,對所有的女性感到恐懼和痛恨。也有人認為,閹割焦慮是對具有誘惑力的母親的亂倫愿望的壓抑,以及害怕父親報復的結果�
�2)男性同性戀者在兒童期受到母親的控制和占有,而母親的態度十分惡劣。于是在潛意識中,象征性地認為陰道內長有牙齒,因而對異性,尤其是異性性行為極為恐懼�
�3)同性戀者所愛的對象是他(她)本人自戀色情的擴展。即同性戀者尋求與自己類似或被理想化的自身�
�4)同性戀者把自己認同于母親的身份。原因在于母親付給自己的愛最多,或者把母親當作家庭中力量的象征�
上述這些模式出自不同的學者,有的相互矛盾。然而,在這些精神分析理論中,無疑會有1~2個可用來解釋男性同性戀,尤其是對于那些專一性同性戀者。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同性戀者所特有的精神動力學模式�
同性戀者一般對異性存在恐懼心理,并采取回避的態度。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有些第3�4型同性戀者具有異性性欲和功能。他(她)們在與異性性接觸時并不出現焦慮,可與異性達到充分的性滿足�
臨床上常可見到這樣的事實:許多男性同性戀者之所以迷戀于同性性對象是由于在兒童期與他所喜愛的兄長或朋友發生過性的關系,從中得到性滿足,并反復地受到加強。弗洛伊德也認為:古希臘之所以男性同性戀那樣普遍,可能是由于希臘的兒童都是由男奴隸哺育的結果�
(三)臨床表�
同性戀者將性欲指向同性,所得到的性滿足與異性戀者基本相似。親吻、撫摸、相互手淫(手或身體摩擦)口-生殖器性交(舔陰與含陽)、刺激乳房(女性)以及肛門性交(男性)等都
,是常見的同性戀行為。有些人喜愛一些稀奇古怪的性交方式。少數女性同性戀使用人工陽具進行性刺激�
通常將同性戀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并認為男性被動型和女性主動型同性戀是真正的同性戀,他(她)們在身心方面有極大的變態,厭惡異性,以同性作為性活動的對象;而另一方則�
較正常,是從屬的。其實,這種劃分是不符合實際的。大部分同性戀者既是主動型又是被動�
的。盡管他(她)們各有自己的偏愛,但大部分不斷地更換各種變態的性交方式,交替地充當主動和被動的角色。或者所充當的角色隨不同的性對象而改變�
男性同性戀者性活動的對象一般比較廣泛。其原因可能有:①由男性本身的精神動力學模式所決定;②受到社會性因素的影響。同性戀活動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一旦暴露,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因此,一過性地與某些性對象接觸要比與某一人維持長久的同性戀關系危險性小得多�
酒吧間、公共浴室、小汽車、街頭巷尾、公園、茶館通常是同性戀聯絡的地點。他們的幽會通常不留姓名,有的甚至互相不讓見到臉靀有些男性對這樣的接觸具有巨大的沖動性,僅在一天或一個夜晚便會發�10多起同性性交活動。這些人冒著被逮捕的危險,對同性進行持續不斷的挑逗和調戲。冒險使有些人感到很興奮,卻使另一些人擔心,有的反復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人認為,所有尋求同性戀行為的男性都是絕對同性戀者。其實并非如此,Humphreys對參加活動的男性進行了研究,發現54%已經結婚,與妻子兒女共同生活。這些人總是小心謹慎,表面上道貌岸然,經常到教堂參加宗教活動。約40%為天主教徒,只有約16%沒有加入宗教組織。在這些同性性活動中只有38%符合金賽的�5�6型的標準�24%可歸為�3�4型,其余�38%自稱是異性戀者�
亂交現象在同性戀中是比較常見的,但并不絕對。越是情感比較成熟的同性戀者,越是希望能與自己真心實意相愛的同性保持穩定的關系。但由于這種關系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大部分不能維持多久。一般于1~2年或以后同性戀關系中斷。當然,也有一些保持多年穩定的同性戀關系,尤以女性同性戀者多見�
大部分男性同性戀者喜愛選擇身材魁梧、肌肉發達的同性作為性對象。而被才智出眾、成就顯赫的男性所傾倒者也不乏其例。也有一些眷戀于某些男性的女性性格、文雅的風度和華麗的衣著。同性戀者很少選擇幼童作為性對象�
(四)預防及治療
青春期前是預防同性戀的最佳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對選擇什么樣的性欲對象還未形成清晰的概念�
預防首先要弄清孩子的家庭環境是否容易促使兒童發育成同性戀者。及時發現有同性戀傾向的兒童。對不能認同自己的性別或不能與同性伙伴建立滿意的關系的兒童,要引起高度注意。發現了有同性戀傾向的兒童后,家庭要十分重視,及時處理,不可因孩子幼小而掉以處理的重點是改變不合理的家庭環境。讓孩子適當地與自己性別相同的親長接觸,使同性親長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起來。幫助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并按照孩子的性別培養適當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孩子與異性親長的感情,消除愛恨并存的矛盾心理。同時鼓勵孩子與同性同伴建立良好關系。在這當中,父母親的樣板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同性戀一旦形成,治療比較困難。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如下�
�1)精神分析,每周4~5次�
�2)精神分析為主,配合其他心理治療,每�1~3次�
�3)集體心理治療�
�4)條件化技術:厭惡和加強刺激相結合�
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是阻止同性性行為,鼓勵異性性行為�
動力性心理治療(dynamic psychotherapies)強調增強同性戀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上述方法對男性和女性同性戀者的治療效果基本相同。效果決定于①同性戀者本人的動機:主動求治者效果較好;②年齡:35歲以下的療效較佳;③既往有過異性性行為或性反應者較無異性性行為或性反應者為好;④新近發生的同性戀活動療效佳;⑤事業心、進取心和攻擊性比較強的男性以及溫柔賢淑的女性療效和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