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癖(narcissism)也稱自戀癥、影戀或那喀索斯癥,指個體熱戀自己身體,對自己有強烈性欲求的狀態,是一種以自己為性愛對象的性偏雀人們對自戀癖的研究�100年左右的歷史,藹理士是最早涉及有關研究的人,他在19世紀末就發表了一個病例研究,其后弗洛伊德等人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廣泛探討。自戀癖的存在是很古老的,在文學著作中很早就有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臘神話中有關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那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兒子,美貌出眾。女神厄科向他求愛,遭到拒絕,后幻化成為回聲女神。諸神因此對那喀索斯不滿而對他進行懲罰,使他愛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有說自殺),成為水仙花神。那喀 索斯癥(narcissism)后來也就成了自戀癥的標準名詞�
自戀癖者很罕見,但據說在西方國家近年來有自戀癖人格特點的人日趨增多�
(一)發病原�
自戀被很多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一種無性定向的自動性戀類型,是個體內在性欲自發顯現的某種形式,與性夢、性幻想以及手淫等是類似的。弗洛伊德等認為自戀是同性戀的發展階段,或是性本能發育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此類認識有其合理的一面,即自戀有一定的生理 或正常心理背景�
人應當自愛,不自愛則是社會上公認的一種不正常狀態。但當自愛中有過強的性欲成分時,就不正常了,就成為一種性偏雀在現象上,自戀癖與同性戀有明顯的可比性,其性愛對象都是同性,只不過性對象一個是本人,而另一個是其他同性成員。據研究資料,不少同性戀者可兼有自戀癖,如某些同性戀者僅愛戀與自己長得相像的同性成員。這提示自戀癖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同性戀有一定交叉,或其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是同性戀的基礎�
可能產生自戀癖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心理和環境因素。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似乎某些兒童把自己與異性尊親認做一體,就會有自戀癖傾向。這提示父母對子女,尤其是父親對女兒、母親對兒子的過分親昵、寵愛,對自戀癖發生有重要意義。兒童期的不合理教養是多種行為異常產生的重要原因。父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贊美、寵愛自己的孩子,使其從小就認為是最完美、是無可比擬的,常是形成自戀癖的基礎。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是社會的主體,獨生子女普遍受到父母的過分寵愛,要警惕有關情況的發生。孩子缺少異性和同性伙伴也會促使自戀癖的發生。單親家庭或親子關系紊亂在自戀癖的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單親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愛和親昵可以是富含性內容的,常可使孩子產生與尊親認同的意識或潛意識。另外,在父母關系破裂的家庭里,尊親對對方的懷恨和不滿常可使孩子覺得他人都不可愛,都是自己不宜接觸的對象,從而促使自戀癖的發生。個別成年人的自戀癖形成可能與創傷性性經歷有關,如在與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難以克服的問題,受到了精神上或肉體上的重大打擊等,可使患者喪失異性戀或同性戀興趣,成為自戀癖者。自我贊美是自戀癖的突出特征�
(二)臨床表�
自戀癖者的性欲對象是自我,通常表現為影戀,即對當時當地的本人有強烈的性欲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鏡像作為性行為對象,也有以過去的自我、未來的自我或理想化的自我作為性對象的病例�
自戀癖者對異性一般無性興趣,對同性可有一定性興趣,但必須是類似于自己的那一類同性成員。其性行為多為手淫、性夢、性幻想等自慰性性活動,有時涉及同性戀或異性戀性活動,但并不愛戀對方,而是有極強烈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把性活動想象為是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生性關系。自戀癖者通常拒絕婚外性關系或可能損及其名譽和身體的性關系,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愛戀是極其強烈的,對他人的愛戀只是附帶的,故在社會生活中,此種人常表現愛情專一,不會涉及桃色事件�
自戀癖者多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趨向,在人際關系中表現損人利己,處事極端化。他們通常自我夸大,十分自負,常幻想自己容貌絕倫,才華橫溢,能力超人等。情感上一貫較冷漠,不關心周圍事物及他人,只注意自我顯示。在遇到批評、挫折或失望時,表現震怒、自卑和羞慚,常有過激反應或抑郁反應。他們在情感和內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賞的心境�
(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自戀癖的診斷比較困難。如有長時間沉醉于自我體象欣賞和大部分的性有關情緒被自我贊美活動所替代等情況可有助于自戀癖的診斷,尤其是當自我贊美為一貫性的,并成為各種活動中心時,一般可以明確診斷。然而,由于不少病例可表現為性情緒隱蔽,性活動缺如,加之自我贊美的現象又并非自戀癖者所獨有,許多人都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這無疑為自戀癖的診斷增加了難度。但一般地說,成年人的自戀癖診斷還是不大困難的,這種人通常沒有自動追求性配偶的內在驅力,對自己的身體及內心等均有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夸大性自愛,不容他人指出任何缺陷,即使被迫與性對象接觸,對對方也十分挑剔,故這種人一般均為獨身�
自戀癖有時需與性厭惡相區別,后者對性活動反感,但沒有對自己的無限贊美和性欲望。社會上的某些極端個人主義者,其中有一部分實際是自戀癖者,他們的性生活也是自私的。但那些以家庭為自私單位者并不是性偏離,其與性配偶的關系可以相當好。雖然自戀癖有時可與某些同性戀相交叉,但典型的自戀癖并沒有對同性性伙伴的愛戀,而且多為潔身自愛型人格。自戀癖也并非禁欲者,他們只是對別人沒有性欲,而禁欲者對他人有性欲,只不過是通過自我克制加以回避罷了�
一般地說,無明顯客觀原因的獨身主義者多少都有些自戀癖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戀癖者�
(四)心理治�
自戀癖一般難以糾正,主要是由于確立診斷時,情況已相當惡化,有關觀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性和拒醫性。故防治自戀癖的對策應強調以預防為主,對兒童合理的教養和不過分寵愛是十分重要的預防措施�
兒童和青少年出現自戀癖行為,只要發現及時并經適當教育和環境調整,還是可以消除的。鼓勵兒童參加集體生活,正確確立自己在集體和兩性中的位置可糾正自戀癖傾向。對自戀癖者可試用某種集體心理療法,原則上是引導他們退回到早年錯誤習得的環境,加以客觀分析,并與參加這一治療的其他成員相互交往,通過這些活動可控制和改善偏離行為。對那些有明顯精神抑郁的自戀癖者,個別心理治療可有較好療效。以人道主義和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其認識個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鼓勵其糾正,他們一般能夠接受,而且他們的處境越是困難,其治療效果越好�
懲罰對自戀癖的糾正是無效的,就其對社會安定的影響來看,處罰往往也是不適當的。但必要的批評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某些自私行為損及他人利益的情況下,有關批評不僅符合社會道德規范,而且可促使患者發生心因性反應,有利于心理治療療效的取得。當然,沒有任何心理治療措施的單純批評或處分則應慎重,因有時可引起過激反應,出現某些傷人和自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