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自卑,在言行舉止中很容易被看出來�
另一些人的自卑就隱秘許多:
他們是大眾眼里的優秀�,卻頻頻找一些“實在不怎樣”、對他們不好的對象;
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卻總選一些別人看來低于他們能力的工作;
或�,ta讓你覺得有些遙遠,似乎總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些表現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
那么,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又是如何形成自卑情結的?為什么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這就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
01
自卑�,是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來源于“比較�,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它可能是在與外界的人比對時,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比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標準對比中,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能力不足”�
這種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可能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還會將這種自卑感壓抑到潛意識的層面�
同時,這種“比不上”的感覺,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
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獲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御。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回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他們認�,只要不與他人往來、并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于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動�;而后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同�,后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每個人都體驗過,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但自卑情結卻往往是不健康的�
02
更負面的惡性循�: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于人們的自卑�,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地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人們難以逃脫的惡性循�,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分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產生于兒童時�,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體會到的不足感(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速度落后于同齡人、生于貧困家庭、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個體在童年時經常感受到無助、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念得這么�,你為什么不�?念不好書長大了有什么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長期處于這樣的家庭教養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御機制。不同的�,自我保護被個體用于抵御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機制是用于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內在沖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給人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這種無助的感�,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遭遇了很多創傷的�,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以后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是指,產生于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后的個體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Warta, 2008; Wexberg, 2016)�
引發次生自卑的事,可能是失敗的求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于認為因為自己很無�,自己更弱,或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
成年后發生的�,仿佛是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只是一時的�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后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循�,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情結里�
值得一提的�,一次偶然打擊并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結里,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等人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里越陷越深�
03
自卑情結可能有哪些表�?
陷入自卑情結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表�,以下是一�,有著自卑情結的個體可能有的一種或多種表現:
1. 做事害羞、膽怯、猶豫不�,甚至無法承擔任何責任,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這種自我懷疑也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2. 從社交圈消失,拒絕與他人往來。因為他們認�,就是因為跟他人比較才會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如果脫離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擾了�
3. 與前一種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尋求他人關注,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長期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肯定自己的價�,只能依賴外界的關注來對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
4. 非常爭強好勝,攻擊性強。他們希望通過表現得強大來彌補內心的自卑感,這也被看做是一種個體希望打破循環做所的補償式努力�
04
自卑和自負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事實�,自負很可能只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努力,來實現一系列人生目標與理�,獲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幸福等。不同的�,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的懷�,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
例如,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比常人有更強的好勝�,這就是他們所做的一種補償式努力�
當這種補償用力過猛的時�,就會發展出一種“自負情結�,也就是把自己偽裝得比別人優秀,來掩蓋內心的自卑。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很弱�,有一種方法可以讓Ta感到自己強大,那就�,讓別人感到他們自己很弱小�
所�,那些經常貶損他人來抬高自己、用暴力脅迫他人、或認為世界上自己最有魅力的�,看似表現很自�,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他們內心自卑的偽裝,也是他們為了逃離自卑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強大,不需要通過讓別人感到弱小來獲得�
另外,自卑和自負也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
自戀人格的人是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就是最優秀�(自負)”或者“我才應該是最優秀�,即使現在看上去不�(自卑)”。也就是�,有些自戀人格的人會表現出自負,而另一些自戀人格的人則會表現出自�:
· 表現出自負的�,又被稱為浮夸型自戀�,他們相對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秀,并且當別人對自己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他們傾向于報復或對對方產生極度的憤�(Kreger, 2014)�
· 表現出自卑的�,又被稱為脆弱型自戀�,他們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時常感到無助、焦�,害怕被拒絕或拋�,他們的自戀主要是為了安撫內心的低自尊感。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但對他們來�,他人的關�,無論怎樣都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然而這兩種表現的�,本質中的自戀的部分是相通的�
05
如果你有自卑情結,或覺得自己是個偽裝自負的自卑�,該怎么�?
1.自卑也有積極的一�
要知�,自卑對人的影響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積極的一�,比如能夠給我們一些努力的動力�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開來看待和處�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你需要更好地理解,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經常提醒自�,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你現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為你小時候體會到的那�,自己不如人的感覺,而只是一個單獨的可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把惡性循環變成正性循環�
3.持久穩定的友�(或親密關�)是應對自卑的緩沖�
朋友或親密的愛人都可以給我們一些積極正面的鼓勵,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優點。這些對于有自卑情結的人而言,都是對他們努力改變的一種肯定和正向強化�